加快推进招落一体。牢固树立“以经济发展比实力、以产业项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坚持大员上阵带头招商,专员主攻精准招商,全员参与联动招商,推动“走出去、请进来”常态化、标准化开展。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实施“五图”作业,紧盯国内外500强、行业龙头等重点企业,瞄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尽锐出战抓好以商招商、回归招商、活动招商,力争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群、促成一批”的集聚效应。计划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8个,其中工业项目70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12个以上,协议总投资450亿元以上。狠抓项目落地转化,进一步健全“逢五会办”“三色”比晾晒等工作机制,认真落实《荆州区“五个重大”工作清单“红旗榜”“蜗牛榜”管理办法》,切实强化项目全覆盖全周期全方位全时段“四全服务”,着力形成“签约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工作闭环,力促新开工亿元产业项目30个以上,新投产亿元产业项目15个以上,推动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建设质量“三量齐升”。

  全力壮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2 1 1”重点产业倍增发展计划,建立完善“链长统筹协调、链主导航引领、链创协同攻关”工作机制,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传统产业强链提质,支持四机公司、四机赛瓦、柳工江汉、骏马纸业、兴土桥梁等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页岩油气钻采、海洋工程、氢能储能等装备,快速推进桥梁设备、航空装备、工程升降机、食品机械等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延伸,打造国内领先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级智能化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承接石油机械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新兴产业补链建群,支持新侨光电产业园、城南智慧制造产业园聚焦光通信、led照明、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加快前期引进的11家配套关联企业投产达效,着力打造海康威视和武汉光谷荆州外协基地,形成上下游协同配套、产供销有效衔接的产业链生态圈;加大数字印刷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延伸产品价值链。加快数字经济扩链赋能,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应用,加强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着力打造智慧数字产业园区。统筹推进苎麻纺织、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数字车间、智能工厂2家以上,新增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2家以上、省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以上。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先进实用工艺、技术和装备,实施技改项目30个以上,新增技改投入8亿元以上。

  集中集约建好园区。扎实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工业低效项目和“僵尸企业”专项清理行动,力争盘活闲置用地500亩以上,批而未供年消化率不低于30%;盘活低效厂房30000平方米以上,低效项目和“僵尸企业”年清出率不低于30%。科学规划布局产业园区,推动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闭路循环,实现企业集聚式组合、产业链条式延伸,着力将城南智慧制造产业园、新侨光电产业园、顺辉汽配产业园、石油装备配套加工中心打造成生产智能化、产品高端化、产业资源共享化、公共服务体系化的示范园区,确保城区各工业园投资强度实现每亩300万元以上;加快李埠工业园与荆州高新区的融合发展;统筹设计好弥市、川店等乡镇工业小区产业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建立亩均效益评价管理长效机制,差异化配置资源要素,合理确定并适当提高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容积率、建筑系数等综合控制指标,推动“工业上楼”,提升园区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探索引入新型产业用地、业态复合用地新模式,因地制宜、因产施策推动土地用途混合、建筑功能混合,推进“亩产论英雄”、促进“寸土生寸金”。

  (二)以打造重点功能片区为路径,加快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集约度

  立足三大片区,推动城市集约发展,着力构建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多点支撑的三产发展格局,加快孵化城市新经济、新生活、新地标,做强城区领跑主引擎。

  共建荆州大学城,厚植双创沃土。建立完善区级全面推进大学城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快荆州科创大走廊建设,深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融合,努力把荆州大学城打造成为“长江中游高校新支点、区域中心科创动力源”。加快补齐大学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力促科创园“四个中心”、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区等重点项目按节点完工。全力推动驻荆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按照“总部 基地”“研发 生产”模式,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快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用好“赛马”“揭榜挂帅”等机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构建“源头创新在大学城、科技孵化在大走廊、创新驱动在全产业、成果溢出在全市域”的创新格局。力争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35亿元,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工程,与驻荆高校共建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鼓励驻荆高校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驿站等双创服务平台,加速建成我区首个国字号双创中心。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5%。全面实施大学城招商引资提质提效行动,大力发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算力标注、检验检测、文化创意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谋划招引一批“四新经济”项目。加快规划环大学城半小时生活圈,培育壮大首店经济、节会经济、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积极发展沉浸式、体验式新消费、新场景。支持荆街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打造时尚潮流的新风“十一巷”品牌街区,不断优化高净值人群和年轻群体喜爱的城市空间。切实推动校地人才深度融合,积极组织驻荆高校专家、科研人员参加“中小微企业巡诊”和“博士进企”活动;完成大学城人才政策汇编,出台《荆州区产业人才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配套措施,持续推进“招硕引博”“资智回荆”等工程,让一批英才安心留荆、放心创业、舒心定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zhong/989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