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和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长 杨艳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泰和发展砥砺前行的奋进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变化,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影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
这一年,我们在大战大考中同心凝聚“泰和力量”。面对疫情多轮冲击,特别是9月份突发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30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联栋包户,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进入新阶段,认真落实国家“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等政策,扩容发热门诊和重症床位,全力“保健康、防重症”。面对历史极值旱情,全县上下科学调度、群策群力,统筹整合4000余万元,新增600余处抗旱保灌设施,全年粮食播面达130.2万亩,粮食总产迈入全省前10,作出了产粮大县应有贡献。
这一年,我们在笃行实干中奋力书写“泰和答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62亿元,增长4.9%;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关口、达32.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72亿元、增长6.1%;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8.1%、9.3%、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项指标增幅跑赢市平均,连续五年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先进县。全年新签约“5020”项目8个,引进永泰数能、华冠光电等一批新赛道项目,实现百亿项目“零突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总数达143家。新增市级以上科创平台8个,其中国家级1个、为全市唯一,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增幅全市第1,获批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列全市第2。
这一年,我们在栉风沐雨中收获更多“泰和赞誉”。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泰和人民期盼多年的澄江大桥开工建设,县城控集团主体信用评级在全市率先达aa,“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泰和特展让群众惠享文化大餐。获得了一批荣誉荣耀,获评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评价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马家洲革命历史纪念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槎滩陂创成国家水利风景区。增添了一批试点示范,先后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首批“童心港湾”示范县、全国优秀农情基点县、全省首批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县等试点示范。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增长态势稳健向好。强攻重点项目。深入开展“项目大会战”“四大攻坚行动”等活动,落实“两个不停”要求,实施“四个清单”管理,争取各类资金23.25亿元,储备专项债项目36个,完成征地1500余亩、征收房屋10.1万㎡,争取林地指标900余亩,15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5.06亿元。促进消费复苏。推进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发放“乐购泰和”等电子消费券360万元,新增入统商贸企业30家,限上社消和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30.5%、21.9%,泰和国兴城获评全市夜市经济示范街区。出台7条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完成投资16.39亿元,房产消费回稳向好。激发市场活力。出台纾困解难“40条”、稳增长“48条”、接续措施“27条”,建立惠企稳岗保运行周调度机制,兑现惠企资金4.89亿元,累计为企业减负6.79亿元。坚持每季举办政银企对接会,新增贷款24.76亿元,与市场主体共度时艰。深入推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552户、增长14.5%,总量突破3.2万户。
(二)筑牢实体经济第一支撑,产业能级质效双升。工业经济稳量提质。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3亿元永泰专项基金,建成标准厂房26.3万㎡,规模工业实现营收316亿元。完成工业固投83.7亿元,实施“老树发新枝”项目35个,天合智显等32个产业项目投产见效。合力泰营收增长24.1%,傲农生物填补了营收20亿元企业“零”的空白。数字经济核心产值突破200亿元,泰和高新区获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现代农业扩产增效。坚持稳粮保供,建成高标准农田6.07万亩,油菜种植15.6万亩,生猪出存栏102万头,蔬菜播面和油料产量稳居全市前列。壮大特色产业,六大富民产业面积达78.2万亩,4家企业获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两品一标”农产品达44个。泰和乌鸡卡通形象正式发布,养殖量和产值突破530万羽、40亿元。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完成98.84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380.7亿元和291.5亿元,分别增长11.9%、9.3%。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开工建设,新增1家a级物流企业。文旅硬件“五个一”和软件“六个一”工程深入推进,蜀口生态岛入选全国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归农生态园、螺溪镇爵誉村列入省3a级乡村旅游点,水槎天湖山旅游开发启动实施。
(三)激发改革开放第一动力,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深化改革攻坚。集成推进84项重点改革,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泰和分中心荣获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创新成果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赣服通5.0、赣政通2.0迭代升级,1511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716项事项实现“异地通办”。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推行“办事‘十必须’、服务‘十严禁’”,开展营商环境“五查”和招投标领域等四大专项整治,3800余名“营商专员”实现结对帮企全覆盖。远鑫资源等4家企业“新四板”成功挂牌,邦力达等5家企业入库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强化创新驱动。深化研发投入、企业梯次培育攻坚行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45.8%,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占比提升至37.3%。列入省级重点“揭榜挂帅”项目2个,合力泰、赣泰饲料荣获省科技进步奖,新增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开放实效。创新“团、队、组 特使、顾问”招商模式,承办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9个、总投资545.6亿元,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现汇进资1623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43.47亿元、增长14.1%,总量均居全市前列,美硕实业获评“江西出口名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