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园区能级。推动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依法实施差别化财税、用地、用电等政策。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全面推行开发区“标准地”制度和“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做法。推动六个省级开发区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努力在全市比贡献、全省进位次,力争2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30强。支持谯城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亳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争创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持续壮大县域经济。蒙城县、涡阳县锚定全国百强县目标努力冲刺。利辛县力争进入全省县域20强,奋力建设“中原纺织城”“绿色能源县”。谯城区发挥产业资源、市场空间等优势,推动主要经济指标“皖北打头阵、全省争先进”。支持各县区加快培育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营收超百亿元的链主企业,构建错位联动、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聚焦新型工业化,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上奋力突破。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细化制定“六一战略”专班方案,推动年度任务清单落地落实。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积极打造全球中药材桥头堡,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制造集群化、业态多元化,发展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大健康产品,壮大花草茶、香辛料产业,促进生产领域向“药、食、健”高端化延伸,中药材种植面积124万亩,实现中医药产业规模1800亿元,其中贸易总额1350亿元,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10%以上。加快建设华夏酒城,构建“一核一区一圈多点”整体发展格局,做强古井集团、徽酒集团等行业龙头,促进中小酒企产业化发展,白酒产业产值增长15%。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粮食、畜牧、蔬果等超百亿元全产业链集群,做大预制菜产业,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10%以上。培育壮大绿色装配式建筑、汽车及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扎实推进扶优育规。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挖掘、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0家,力争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0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20亿元企业3家。加快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引导企业更新工艺技术,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5家、安徽工业精品5个。
持续深化智改数转。推进数字新基建,新建5g基站1000个,实现农村全域覆盖、城市深度覆盖。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个,市大数据(软件)产业园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级2个、企业级5个,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新登记企业600家,推出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3个。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十条举措,完善“市长接待日”等服务机制,迭代升级“免申即享”“码上监督”“一键申报”、工业厂房分幢登记办证等创新做法,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进直达基层的金融服务活动,扩大首贷户规模和无还本续贷覆盖面,力争新增贷款360亿元。健全基金投资体系,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定发展,新增市场主体6万户。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聚焦科教兴亳,在增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上奋力突破。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建设市职教园区,建成投用华佗中医药学院,支持亳州学院高峰培育学科、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亳州幼儿师范学校提升办学层次。促进教育公平,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发展老年教育,建立家长学校,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校长职级制试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巩固“双减”成效,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近视防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现代中医药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30亿元以上。推进规模工业企业“两清零一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协同发展。
强化人才引领驱动。升级药都“双创”英才计划,完善招才引智政策,承接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外溢,引进高层次人才55人、急需紧缺人才400人。探索设立人才飞地、研发飞地,申报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家。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新增技能人才1.5万人,培训农民工2.3万人。构建人才引进留驻机制,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四)聚焦新型城镇化,在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上奋力突破。
以更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市。统筹推进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精心编制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重点片区、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完善高铁新城基础功能,增强涡北新城承载力,优化城东文化新区概念规划,让老城再现历史文化风貌、新城彰显现代都市气息。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继续推进城市更新,大力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实施重点城建项目54个,启动光明路涡河大桥、药都路涡河大桥和2条道路“白加黑”工程。加快引江济淮入亳工程建设,建成涡北地表水厂,提高城市饮用水保障能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均衡布局,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