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工业六基”攻关,开展省级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10项以上,力争在下一代电池技术、装备材料国产化替代等方面实现突破。实施强链延链行动,实体化运行合肥产业研究院,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精准培育、靶向招引,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实施跨链融合行动,开展产需对接活动100场以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近地配套率和协同发展水平。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和新产品推广应用,用好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新增“三首”产品150个,推动更多“合肥造”走向世界。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实行“一链一策一专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规模化高品质跃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检测认证、现代物流等业态,争创国家级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挂牌运行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加快汇聚国内外优质法务、商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资源。布局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园区、冷链基地,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智慧物流,争创国家5a级物流企业,打造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大物流体系。做大总部经济,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服务型、平台型、开放型总部企业,加快建设环骆岗科创型总部集聚区。做强会展经济,推进市场化办展,支持举办产业链大会、供应商大会、主题展销大会和场景对接大会,放大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品牌效应,提高合肥各类展会的综合效益。促进健康体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量,争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国家试点。
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实施新一轮智能制造行动,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500个以上,规上工业动态实现“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实施“链网协同”行动,高水平建设“产业大脑”,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基本实现重点产业链“一链一平台”,提升“羚羊”等平台能级,赋能更多中小微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实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完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超量融合计算中心,建设“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支持开展星火大模型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与更多产业链企业嵌入式融合发展,形成现实生产力。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推动公共数据全量全要素归集,提升合肥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功能,拓展数字消费、数字金融、数字政务、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社会治理等更多领域应用场景。做优做强中国声谷,支持高新区争创首批中国软件名园。
(四)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和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两心”同创,联合开展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空天探索等前沿科技攻关。实体化运作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共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研究院,携手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长三角场景应用一体化大市场,加快虹桥枢纽联动发展区建设,打造科创金融、中央商务、国际贸易、综合交通合肥联动区。实现长三角交通领域“一码通行”,加快教育、医疗、文旅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速合肥都市圈建设,推动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要素资源、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提升市际毗邻合作区建设水平,增强皖北结对合作共建园区发展质效。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00家以上,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交易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行动,力争形成一批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强化“四外联动”,缔结国际友城4个以上,招引世界500强及领军企业10家左右,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争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示范城市,打造区域航空枢纽、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新增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6条。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及沿江重要港口合作,提升通江达海能级。申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开行列数突破900列。落细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打造少荃湖、蜀西湖等4个国际化片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加快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使用者付费”模式,扩大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科技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长15%。推动“标准地”改革向服务业延伸,在国家级开发区推行“工业上楼”,实行“土地码”管理,强化建设用地全周期闭环管理。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更好发展。实施营商环境改革创新6.0版,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力争营商环境指标全部进入全国先进。
(五)全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水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精准对标、精心谋划、精雕细刻、精打细算,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提升规建治一体化水平。坚持市域一体统筹、市县等高对接,推动市级总规获批,完成县级总规批复,完善城区单元控规成果,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出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前置审查,深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强化重要廊道风貌管控,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形态。推进委托代建制、总师负责制,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打造更多精品工程。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深入推进“1155”大交通计划,建成下塘工业园、铜陵港江北港铁路专用线,加快合新高铁、沿江高铁、新合肥西站建设,持续巩固合肥国家铁路枢纽地位。全面推进大外环北环、西环建设。开通运营轨道交通4号线南延线、8号线一期。全力推进新时代建设领域“三大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3000套,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10个,抓好瑶海铜陵路片区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谋划建设一批“平急两用”项目,加快补齐城市应急能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