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打好“发展六仗”,聚焦“四大定位”,加快打造“红色沙洲、温泉之都;中国汝城、幸福边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根据全市统一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9.56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7.57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61.88亿元,增长5.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5%。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4.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65万人,乡村人口17.36万人,城镇化率48.96%,比上年提升1.6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934人,出生率为4.51‰;死亡人口2993人,死亡率为6.97‰;自然增长率下降2.4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57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01人。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8369万元,增长8.4%。粮食种植面积35.5万亩,增长4.7%。其中,稻谷种植面积 24.4万亩,增长4.3%。油料种植面积8.72万亩,增长31.3%。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6.63万亩,增长2.8%。水果种植面积4.46万亩,增长2.8%。茶叶种植面积2.49 万亩,增长1.6%。

  全年粮食产量15.3万吨,增产5.5%。其中稻谷产量11.88万吨,增产5.0 %,玉米产量1.91万吨,增产8.9%。

  全年油料产量1.07万吨,比上年增产27.4%。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4.45万吨,增产3.1%。水果产量4.19万吨,增产3.5%。茶叶产量486.9吨,增产4.5%。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83万吨,比上年增长1.9%。其中,猪肉产量3.8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1.03万吨,增长13.2%。年末生猪存栏33.75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1%;全年生猪出栏51.71万头,比上年增长4.6%。全年水产品产量1184吨,增长2.7%。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82个,家庭农场626个,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个数88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53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9.9%;股份制企业增长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5.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8.8%,制造业下降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3.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比上年下降0.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3.8%,食品制造业增长18.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8.1%,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18.5%,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下降10.7%,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17.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0.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8.2%,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4.3%,汽车制造业增长26.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3.22亿元,下降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3亿元,下降15.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0.16亿元,增长33.3%;股份制企业2.5亿元,下降16.7%;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8.8%,比上年增长1.46个百分点。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4.7%,比上年末降低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9%,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390万元,下降42.3%。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8.86万吨,增长1.07%;稀有稀土金属矿1.76万吨,增长9.9%,建筑用天然石料1.89万立方米,下降15.2%;大米1.33万吨,下降14.3%;精制茶727.9吨,增长17%;商品混凝土13.6万立方米,下降37.9%;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1.89万平方米,下降15.2%;自来水生产量2032.6万立方米,增长0.5%。

  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8.2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3.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54万平方米,增长2.9%。其中新开工面积61.99万平方米,增长2.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6.89万平方米,增长7%。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45亿元,增长13.4%;金融业增加值7.48亿元,增长8.4%;房地产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0.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5503.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8.25公里。年末机动车保有量9.32万辆,其中汽车3.91万辆,摩托车5.39万辆,农用运输车196辆,挂车107辆。本年新注册汽车5293辆。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8227.05万元,比上年增长84.9%。电信业务总量2.26亿元,增长14.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下降23.3%,第二产业增长1.7%,第三产业增长14.5%。按经济类型,国有投资增长99.4%,非国有投资下降3.5%,其中,民间投资下降1.1%。按投资方向分,工业投资增长1.7%,民生投资增长51.2%,生态投资增长41%,基础设施投资下降45.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6%,工业技改投资下降19.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41亿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住宅投资5.81亿元,下降7.1%。商品房销售面积24.67万平方米,下降18.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3.42万平方米,下降22.7%。商品房销售额12.5亿元,下降18.7%。其中住宅11.3亿元,下降23.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05万平方米,增长35.8%。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城镇43.78亿元,增长7.9%;乡村2.16亿元,增长4.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0.76亿元,增长8%;餐饮消费额5.17亿元,增长5.5%。

  全年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9.58亿元,增长14.2%。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2.6%,饮料、烟酒类增长1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8.0%,化妆品类增长11.6%,日用品类增长13.2%,五金、电料类增长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2%,中西药品类增长8.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9%,家具类增长18.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3.3%,汽车类下降19.6%。

  七、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96亿元,比上年下降57.9%。新增外资企业1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6.9%。实际到位内资113.24亿元,增长16.4%。引进2亿元以上境内省外项目数14个,引进2亿元以上境内省外资金94.8亿元。

  八、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地方财政收入5.77亿元,增长2.3%。其中税收收入3.81亿元,下降13.4%;非税收入1.96亿元,增长58.2%。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9.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1%。其中住户存款165.64亿元,增长13.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2.12亿元,增长12.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9.55亿元,增长20.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2.12亿元,增长12.3%。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97亿元,比上年下降4.5%。其中寿险1.9亿元,下降10.7%;健康险0.67亿元,下降32.6%;人身意外伤害险0.061万元,下降7.9%;财产险1.07亿元,增长8.8%。原保险赔付支出1.28亿元,增长17.6%。其中健康险0.41亿元,增长8.9%;人身意外伤害0.016亿元,增长26.8%;财产险0.64亿元,增长99.2%。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6元,比上年增长6.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53元,增长4.8%。城镇居民按类别分,工资性收入22851元,增长4.9%;经营净收入2161元,增长9.8%;转移净收入2871元,增长1.9%;财产净收入1470元,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3元,增长7.6%。农村居民按类别分,工资性收入8484元,增长7.2%;经营净收入2393元,增长9.7%;转移净收入4030元,增长5.9%;财产净收入236元,增长7.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较上年缩小0.05。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26元,比上年增长5.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730元,增长4.3%,其中食品烟酒6298元,增长4.9%,教育文化娱乐2422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950元,增长7.7%,其中食品烟酒4885元,增长5.2%,教育文化娱乐2529元,增长7.3%。全县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3%,其中城镇为27.7%,农村为28.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1平方米。

  年末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24870人,增长9.3%。其中参保职工人数19871人,增长10.8%;离退休人数4999人,增长3.8%。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962人,增长3.9%。其中参保职工人数10234人,增长3.8%;离退休人数4728人,增长3.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5752人,下降0.5%。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22397人,增长18%。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4121人,增长0.8%。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96万人,下降3.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5万人,增长2.1%。其中职工1.33万人,增长1.03%;退休人员0.72万人,增长4%。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33万人,增长1.03%。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1203人,下降14.5%。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728万元,下降12%。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1.09万人,下降16.5%。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461.2万元,下降33.1%。

  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180万元,增长18.1%。筹集福彩公益金862万元,下降26.6%。直接接收社会捐赠41.67万元,下降18.6%。新改建公办养老机构1所,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数280张。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签订技术合同7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97亿元。授权专利127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工矿企业授权6件。

  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1619人,在校生3754人,毕业生693人。普通高中招生数3639人,在校生11191人,毕业生3483人。初中学校招生数6206人,在校生19356人,毕业生6268人。普通小学招生数4604人,在校生32532人,毕业生6228人。特殊教育招生数9人,在校生106人,毕业生1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951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5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各类民办学校数53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6400人。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8707万元,增长13.9%。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483.9万元,增长8.1%。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中职学生4839人次,增长8.1%。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825.48万元,增长5.2%。中职免学费资助中职学生6879人次,增长5.2%。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649.08万元,增长5.8%。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县共有旅游等级区(点)10家,其中4a级及以上3家。全年旅游总收入50.37亿元,增长48.8%,国内旅游人数496.51万人,增长48.97%。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326个,其中医院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0个,村卫生室254个。卫生技术人员230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09人,注册护士1043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31人。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3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3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259张,乡镇卫生院21个,床位数1192张,卫生技术人员665人,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85张。

  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5.5万人,增长0.1%。全县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2项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个。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7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0.99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8.89万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86公顷。全县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例100%。全年森林覆盖率74.2%,活立木蓄积1377.68万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820公顷。

  初步核算,全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72万吨标准煤,下降21.8%。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1.68万吨标准煤,增长16.7%。原煤1.15万吨标准煤,增长9.5%。规模工业发电量10.91亿千瓦时,下降0.09%。全社会用电量5.92亿千瓦时,增长4.3%。其中工业用电量1.83亿千瓦时,增长2.6%;居民生活用电量2.29亿千瓦时,增长7.8%。

  2023年汝城年平均气温17.8℃,较历年平均值偏高0.7℃,居1959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仅次于2021年。冬、春、夏季平均气温正常,秋季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年降水量1514.4mm,较历年平均值偏少60.3mm,属正常年份,且分布较均匀,冬季降水量偏少,春、夏、秋季降水量正常,年日照时数1355.4小时,较历年平均偏少232.4小时,属不足年份,冬、春季日照时数正常,夏、秋季日照时数不足。

  全年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1起,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死亡1人。万元gdp事故死亡人接近0人,煤矿百万吨死亡0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农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境监测等数据来郴州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造林面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林业局;新增农田灌溉面积、水利建设数据来自水利局;公路运输、水运、高速公路里程、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民用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交警大队;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统计部门;电信业务总量数据来自市统计部门;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郴州中心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县金融办;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城乡低保、社会服务数据来自民政局;用电量数据来自郴电国际汝城分公司;外贸、技术合同数据来自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内资、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事务中心;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旅游、体育、电视、广播数据来自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医疗卫生、出生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局;国土数据来自自然资源局;平均气温数、降雨量据来自气象局;燃气用户数据来自城市管理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tjgongbao/huazhong/110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