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体化招商平台。积极构建一体化招商平台,突出开发区招商引资职能,实行统一的招商引资管理制度,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高的大项目,由开发区统筹部署项目的招引及落地,进一步提升招商效率和质量。加强与乡镇街道、社区、涉企部门的通力合作,按照“保项目落地、保后续开发”,全力做好政策处理和落实工作。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清单,对重大项目清单进行动态管控。以项目专班化机制、重大项目在线服务管理平台为抓手,落实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并联审批”和土地指标“一事一议”等制度,确保重点项目报建“零障碍”、受理“零阻力”、服务“零距离”。加快“零土地”项目推进进展,深化项目审批方式改革,激发企业投资活力。
加强项目全程跟踪指导服务。相关部门制定项目分解表,一对一跟踪服务,提供“一窗受理、部门协同、专人负责、一办到底”的无偿全程代办服务。督促项目业主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及时解决重大技术质量问题,不断推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用实效助力各技改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出成效。同步实施“颗粒归仓”行动,开展纳税辅导,提高纳税遵从度。加速项目备案和入库效率,对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开展规范指导,确保投资数据应报尽报、应统尽统。
加快低效用地开发。适应园区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主导发展方向转变的需要,通过企业自主改造和政策引导,推动工业用地更新改造。继续打好批而未供土地“消化战”、闲置土地“处置战”、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战”等存量低效工业用地二次开发“三大战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按照“引进项目盘活一批、技术改造提升一批、末位整治淘汰一批、纾困服务破解一批、政府回购收储一批”办法,全面出清d类企业,收回一批低效用地。实施力度更大覆盖更全的无证照经营排查行动,建立完善台账,实采取分类分阶段处置,力争通过无证照清理,淘汰一批“低小散”企业。
提高存量空间集约利用水平。坚持向上争取与向内挖潜并举,力争每年新增工业用地1000亩,优先用于支持新兴产业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用地。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大力开展“零土地技改”,通过新建、扩建、翻建多层厂房,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供给-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开发建设工业项目生命周期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对工业项目招商落地、竣工验收、投产、达产验收以及转让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扎实推进“亩产倍增”计划的实施,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加强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控制,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六、科技创新驱动
(一)推进数字化改革
推进园区信息化管理。以数字经济产业园(小微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搭建开发区“智慧管理平台”,积极打造“数字园区”,集成智慧政务、智慧招商、智慧产业运行、智慧市政、智慧安监和智慧公共服务等功能,增强开发区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集聚能力。加快推动“云展厅”数字平台功能升级,重点推进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提升企业信息管理、用工管理等服务功能,充分整合现有数据、系统等资源,建设完善“智心、智脑、三通、四域”的信息化框架,深化各信息枢纽建设,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园区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赋能园区管理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打造全省一流的智慧园区示范样板。
加强产业大脑创新应用。聚焦“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核心架构,以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科技等行业性产业集群为基础,加强产业大脑创新应用,采取政府牵头搭台,引入供应商、行业协会、金融服务机构等pg电子官方的合作伙伴,面向特色产业集群制定新智造实施路线图,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新智造。建立产业链智能精益管控大脑平台,统筹优化大数据全要素产业链,推动大数据全要素与区域经济的有机融合,实现供应链、财务的精准管理以及工业系统数据的全面感知、动态传输、实时分析、全流程质量追溯,形成科学决策与智能控制下的产业大脑,释放数字化发展新动能。
实施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围绕制锁、绗缝、水晶等重点传统产业,推广新智造模式,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示范经验分享会作用,挖掘一批数字化改造意愿强烈的企业,跟进第三方专业指导,开展“一对一”智能改造入户诊断评估,量身定制智能改造方案,推动关键岗位、生产线、车间、工厂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完善企业部门间数据交换机制,推进企业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全力支持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数字化改造提升企业40家、两化融合项目50个以上。至2025年,新创建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物联网工厂5家以上。
(二)实施招才引智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抓住全球人才流动、长三角一体化提速和“浦义同城”战略机遇期,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招引模式。加大科创人才支撑,柔性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能够产业化并引领发展的创新团队及其核心成员。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计划、“浦江英才”2.0计划,加快引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企业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引优秀人才,建设覆盖上海、杭州、嘉兴等长三角重要节点的人才“飞地”,创新实施异地工作制、网络分享制、项目落地制、乡贤对接制等人才柔性使用机制。力争到2025年,新建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5家,新增高层次人才10名。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加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高精尖缺”人才培养,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把握人才发展新趋势。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持续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定期举办非公企业家论坛、组织专家专题讲座、项目建设研讨会、高端人才交流会等活动。实施浦江工匠培育计划,探索“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新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深化“订单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新时代浦江工匠,积极组织“人才旅游专线”“高校学子浦江行”等活动。
优化人才留用环境。构建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体系,打造一站式双创服务平台,建立市场化人才中介发展联盟,搭建“揭榜挂帅”信息平台,建立首席人才官联盟,构建浦江人才基础信息库。建立县级人才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人才引进流动、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人才评价激励政策链条,完善浦江人才分类标准,深化人才“一件事”改革,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服务保障生态。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福利体系,以“贴心、细心、暖心”全方位帮助一线员工解决好生活问题,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三)促进平台升级
打造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围绕开发区光电光伏产业、智能硬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部署创新链,集中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开发区二期建设为空间主体,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对入园项目的科技含量严格把关,杜绝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入园。通过3-5年时间,形成具有集聚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创业资源并促进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