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鲲鹏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翱翔计划•未来之星”行动,聚焦余杭区制造业重点领域,精准招引海内外战略科技人才、创新型领军人才、高端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构建“热带雨林”式人才体系,全域打造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区”。推动新时代工匠培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量,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推进浙江人才大厦、梦溪论坛等建设,提升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便利化水平,强化人才政策精准供给,扩大市场主体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围绕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3.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翱翔计划•未来之光”行动,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计划,深化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构建产业发展最优资本生态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大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扶持力度,健全企业发债融资机制,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扩大政府产业基金规模,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对重点制造业项目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进入先进制造业领域,形成“政府基金 社会资本”的产业基金群,深化健全基金投资运作绩效评价体系。

  六、重点工程

  (一)有机更新工程

  迭代升级大孵化器战略,结合“翱翔计划•未来之源”行动、“梧桐计划”等空间有机更新计划实施,拓展产业承载空间,加快产业集聚。结合数字化改革,以“亩均论英雄”平台为基础,加强园区有机更新全过程动态监测,积极应用“一键找园”场景,确保新项目尽快落图落位。充分利用余小创、宗地评价等系统平台,建立以规划为导引,细化各孵化器、楼宇、产业园区准入标准,打造一批楼宇经济标杆和专业化品牌示范试点园区,有效推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规划落实、产业高效集聚协同,形成全区跨平台企业梯度成长承接机制。到2025年,建立完善统一的科技孵化、招商信息、楼宇服务、产业园区运行监测和服务平台,“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产业梯度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打通余杭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

  (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余杭在创新、数字、金融等领域的优势,以区内龙头骨干企业、重点项目为主抓手,推动与区外企业在产业链各重点环节形成细化分工与互补,通过产业链整合、建立联盟、关键技术掌控、股权并购等方式,构建完整产业链合作生态,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探索推进“飞地”双向合作模式,谋划打造特别合作区,构建“以余杭为核心、有核无边”产业空间布局,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培育一批以余杭为核心、跨区域协同的产业链。以临平、临安、德清等周边区域为重点,谋划打造一批“余杭 ”特别协作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力争打造2个以上特别合作区,孵化培育一批“新星”产业群。

  (三)未来产业培育工程

  聚焦类脑计算、量子信息、未来网络、航空科技、脑机接口等重点未来产业,开展“一产业一策”培育,探索未来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未来产业生态化发展。建立未来产业培育重大专项政策,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重点支持未来产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中的技术攻关,完善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大会大赛、产业化空间载体、专业基金等联动机制,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未来产业生态圈,促进未来产业创新主体集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到2025年,力争落地5个以上未来产业领域世界级大会,建立5个以上未来技术试验场,打造5个以上专业化园区平台。

  (四)区室创新产业化合作工程

  深化与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等的战略合作,充分挖掘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金矿”,加快推动基础技术、应用技术向产业化延伸。在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重点加快推动一批“国字号”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一批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开展“之江 ”、“湖畔 ”、“良渚 ”等专业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园区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落地。力争到2025年,取得20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打造5家以上联合建设的专业化园区。

  (五)龙头数字总部引育工程

  充分发挥余杭数字经济、创新人才集聚优势,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龙头企业以及国际国内制造业500强,发挥海内外重点城市招商中心、人才驿站作用,建立靶向招商清单,支持企业在余杭落地数字总部,加强在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空间落位、算力支持等方面的扶持,优化提升余杭的制造业属性和数字属性,打造新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2025年,累计引入培育30家以上龙头企业数字总部。

  (六)新生代骨干企业扎根工程

  以在余杭孵化加速、即将“破茧成蝶”的新兴产业优质企业为重点,建立新生代骨干企业培育库,结合“e企成长”平台应用,加强企业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建立企业成长力评估模型,优先支持增补进“双百”重点企业中成长型优势企业培育清单,对企业规模上档进行分梯次奖励。在企业有产业化项目实施需求时,争取率先到现场服务,加强土地、能源、环保等要素保障。力争到2025年,累计帮扶超500家企业制造落地在余杭,新培育成长型优势企业100家。

  (七)新型工厂培育工程

  推动余杭制造向“更强、更广、更精”发展,重点打造三类新型工厂。更高更强地培育“未来工厂”,以省市培育方向为重点,聚焦“设施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产业互融”,探索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协同、服务增值等场景的创新应用,培育若干面向未来制造的标杆工程、争创“灯塔工厂”。更广更新地建设“共享工厂”,深度归集区内集成电路、5g物联网、智能硬件等制造企业对产业链环节的共性需求,确定工业用地具体空间落位,加快建设智能硬件快速打样、芯片流片、电子产品检验检测、3d生物打印、电镀等共享生产线和工厂,打造共享制造服务平台。更集约更生态地探索建设“地下工厂”,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鼓励精密电子元器件、高端新材料等对厂房环境的振动、恒温恒湿有严格要求的企业开展地下工厂建设,引导一般企业环保处理设备、发电设备等“入地下”,提升土地利用容积率。到2025年,培育10家以上新型工厂,在三类新型工厂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全省领先水平。

  (八)余杭智造产品推广工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8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