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

  1、培育壮大“一区一战略产业”

  根据各高新区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个园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一区一战略”产业,探索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做强做大特色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扬州高新区整合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微机电等专业园区,做大做强“一主两新”产业;杭集高新区围绕“一区四园”,大力发展日化医美和航空制造产业,打造研发孵化机构和创新人才资源的富集区;高邮高新区整合城南新区资源,引导照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江都高新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推动高新区争先进位

  强化高新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大力推动高新区对标找差、争先进位,提升高新区发展能级,到2025年,全市高新区营业收入力争超过3000亿元。支持高新区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支持高新区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高新区招引和建设孵化载体、科创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扬州高新区充分发挥“扬州大学”国家级科技园资源集聚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建设大学科技园。支持扬州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推动扬州(高邮)国家农科园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应安宜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杭集、高邮、江都省级高新区实现进位。

  3、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高新区市场化和去行政化改革,推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突出主责主业,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等职能。鼓励高新区探索岗位管理制度,实行聘用制,并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对接省级有关部门,协助推动建立国家高新区与省级有关部门直通车制度,争取依法赋予国家高新区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省级高新区与县级市同等的经济管理审批权限。鼓励高新区培育发展运营能力和资本实力较强的新模式建设运营公司,支持社会资本在高新区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支持高新区通过一区多园、结对共建、飞地经济、异地孵化等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极;支持高新区构建完善“应用型研究院(实验室) 孵化园 特色产业园”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国家高新区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改革试点政策,积极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等试点。

  (六)实施科技成果富民惠民行动

  1、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以个人、团队、法人科技特派员为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加强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着力提升扬州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鼓励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检测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聚焦莲藕、蓝莓、罗氏沼虾等优势农产品开展科技攻关,重点解决复合种养、土壤修复、深加工等共性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重点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以水稻、畜禽、蔬菜、花卉苗木和特色水产等为重点,围绕农业创新全链条,加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为内容的创新主体培育,加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型企业、涉农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构建高效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力有序推进科技强农。

  2、服务健康扬州

  围绕打造健康扬州新目标,满足人民医疗卫生需求,提升群众生命健康水平。开展恶性肿瘤、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与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医学研究成果向临床诊疗的转化应用。开展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预防控制及应急等领域科技攻关,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科技支撑,重点支持“新型冠状病毒”常态化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围绕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加强精神卫生类疾病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研究,提升儿童疾病、职业病、老年性疾病防治水平。支持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大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等科研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中医药特色发展。

  3、支撑公共安全

  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扬州为目标,强化科技赋能公共安全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支撑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聚焦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防范、监测预警、应急救援、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等重点领域,支持危化品安全生产、危险废物处置、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加强公安、消防、保密、反恐怖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生物安全防御与管控技术攻关。支持食品安全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方法及补充检验方法研究,开展食品污染物危害识别与评估、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控制技术等食品安全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地震、地质、火灾、气象等重大自然灾害,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及应急救助技术研发。

  4、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科技和产业创新步伐,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规划布局碳达峰碳中和科研创新平台,探索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创新平台支撑能力,依托我市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资源,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项目。在碳排放重点行业,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动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技术迭代应用,提升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清洁能源消纳及存储能力,探索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和减污降碳等技术应用示范,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鼓励高效捕集、零碳/负碳排放、变革性能源等领域前沿技术研发,鼓励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动电力、钢铁、化工、船舶、建材、汽车等产业领域节能降碳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速优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