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产业转型,加快建设绿色智造先进县

  推动园区全面升级。抢抓“三区三线”〔19〕划定和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机遇,优化蓬溪经开区金桥片区和上游片区产业布局,完善全县“十四五”工业规划和蓬溪经开区区域环评规划,加快推进锂电新材料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四川潮汕产业园等3个特色“园中园”〔20〕建设。上游片区加快释放王力西部产业园、鑫和智能家居产业园产能,结合职教中心推动中国门博公园建设,高质量承办第五届中国门业(蓬溪)会议。金桥片区加快实施绿色经济产业园、双创产业园、特色产业园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质量推进“世界锂都拓展区”。严格落实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制定“标准版本”投资协议,守好“招引”准入关。力争蓬溪经开区全年产值突破400亿元大关,推动蓬溪经开区管理机构升格为副处级机构。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做强智能家居产业,推动智能产品、数字产品与门业家居产品深度结合,打开中高端市场。引导王力门业、川中线缆等现有龙头企业布局研发中心,推动智能家居产业全链条发展。四川锂源二期、盈达锂电、翔丰华等项目建成投产。抓好12个重点工业和技改项目建设,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8%、10%以上。力争全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00亿以上,新增规上企业6户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企业1家、5亿元以上企业5家。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培育壮大美立方、川中线缆、四川锂源等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四川锂源建设动力与储能锂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实验室,支持盈达锂电建设四川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院,打造锂电行业区域研发中心,加快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创建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7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0家。

  三、聚焦示范引领,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县

  全力巩固脱贫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和后续帮扶政策,健全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预警监测平台,灵活运用就业、民政等政策手段,抓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小额信贷等金融政策扶持,衔接资金优先支持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户发展到户产业,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强化社会帮扶,做好“万企兴万村”行动。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新建高标准农田4.2万亩,整治撂荒地5万亩以上,完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万亩以上,粮食播面稳定在89万亩以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储备和市场调控能力。持续恢复生猪生产,坚持用地、环保、贷款和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加快鑫翰源二期、正邦等项目建设,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年生猪出栏68万头以上。抓好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蓬溪基地建设,加快琪英五期虫草花、鹿茸菇工厂化建设、骆峰菌业工厂化生产初加工项目建设,建成鑫中宇二期深加工项目。

  统筹培育星级园区。加快中国菌菜交易集散中心建设,蓬溪食用菌蔬菜产业园区争创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建设四川沱牌舍得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蓬溪园区。大力推进任高粮油、赤城青花椒、宝梵柑橘、白鹤林水美新村大健康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力争2022年纳入省市星级园区培育。新认定县级星级园区2个。

  打造示范镇示范村。加快蓬南镇、文井镇等2个省级中心镇和天福镇、金桥镇、大石镇、任隆镇等4个市级中心镇培育。按照“五化三园”〔21〕要求有序推进10个精品村建设,建成拱市联村党建引领型、牛角沟村红色带动型精品示范村。按照乡镇级片区不突破行政区划但片区内适度突破的原则,将已撤并乡镇社区和乡镇驻地社区、精品村、乡村振兴帮扶村形成整体布局,加大对50个村级片区、62个中心村建设支持,着力构建“一环三带五片”乡村振兴新格局〔22〕。

  四、聚焦全域布局,加快建设文旅融合知名县

  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完成蓬溪养心文化历史脉络和城市文态的系统梳理。以“书乡门地特色城”为统揽,推进蓬溪书法文化、红色文化、本草文化等联动共融,打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旅游线路。高质量承办2022年遂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推动红海景区一期提升改造,凤凰山公园、香溪谷—万峰山—赤城湖生态文化长廊建成开放。推动宝梵寺壁画保护开发利用,用好用活国保资源。力争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推出“红海—宝梵寺—高峰山—赤城湖”“任隆—大石—常乐—天福”旅游经典线路,加快形成五大板块精品旅游线路。加快高峰山养心文旅融合片区建设,高峰山争创4a级景区。推动天福万象农业博览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力争创建天府旅游名牌1个,新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空间3个。以建设巴蜀文化传承融汇精品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加强与成渝等地旅行社和文轩集团合作,扩大“红色蓬溪,研学书法”等主题研学旅行影响力、知名度。

  强化公共文化供给。有序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成市民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装饰装修并投入使用,完成2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网络设施达标建设,实施应急广播体系升级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全县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任务,免费开放全县“二馆一站”。持续举办沈门蓬溪五人展、“校园书法”工程—“校牌竞写”、“全民阅读”等特色文化活动,做精做优送蛴蟆等民俗活动,常态化开展周末小剧场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差异化文化需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375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