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6日在
镇江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镇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曙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既定的115项重点工作任务得到较好落实、40项民生实事和军地互办20项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扎实落实“四个走在前”和“四个新”的重大任务,推动“强富美高”基底愈发厚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赋予江苏重大使命,寄予江苏殷切期望,鼓舞和激励我们奋勇向前。我们深刻领悟自身使命之重,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自觉在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彰显政治担当。
突出科技支撑,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科创主体、平台、人才等持续增效扩容。新增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5家、省级瞪羚企业10家。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实体化运营。引进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其中高层次领军人才178人,“人聚镇江,才享荣光”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2.7%以上,列全省第7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4%,列全省第4位。镇江入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丹阳市获评国家创新型县(市)。
突出开放支撑,我们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建设,自觉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任务,新增“跨区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101项;加快对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深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大交通网络,346国道镇江城区段城市化改造工程、沪宁沿江高铁句容段建成通车,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公路建设补助计划、主线基本贯通,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突出生态支撑,我们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之以恒抓好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581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按期完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期整改到位,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面貌焕然一新。查办非法倾倒固废污染环境刑事案件15起,对环境污染犯罪形成有力震慑。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长江镇江段水质保持ⅱ类,镇江省级豚类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持续增多。
突出文化支撑,我们着力建设文化强市,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新增省级非遗项目大幅提升,达35项。全市4a级以上文化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增长70%;文化场馆接待人数增长80%。成功承办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
——过去一年,我们准确识变主动应变,把更多精力放到抓发展、抓产业、抓项目上,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我们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后,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推动经济稳步恢复和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2%,高于全省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增幅排在全省并列第7位。
聚焦项目突破,我们深入实施“项目攻坚突破年”行动,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650亿元、增长66%,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列统入库投资额达到357亿元;省、市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全面超目标,达到594亿元。镇江经开区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额增长96%。
聚焦工业回升,我们深入实施制造强市镇江行动,不遗余力夯实工业经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21.7%,列全省第2位;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应税销售收入增长6.9%,八条重点产业链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0.3%。扬中市中低压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增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家;7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我们注重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四群八链”骨干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29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5家,涵盖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力、眼镜等领域。网易(镇江)联合创新中心落户润州、投入运营。镇江获评国家工业设计特色类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镇江高新区荣获全国数字智慧园区称号。
聚焦内需恢复,我们出台“促消费措施20条”、“房地产新政13条”等政策,千方百计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列全省第2位;旅游总收入实现翻番,增幅列全省第7位;商品房销售面积恢复幅度排名全省前列。丹徒区创成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聚焦惠企减负,我们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努力帮助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4亿元以上;净增“四上”单位1412家,创历史新高。着力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金融要素的支撑作用,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9035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3.8%;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1家。我们围绕项目合作、产业链合作、招才引智、消费促进等成功举办系列重大活动,“借台唱戏”,既拓展了合作,又扩大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