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力内需旺区建设,加快拓展现代化供需空间

  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动有效投资与消费需求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积极恢复扩大消费。大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推动淮海路、步行街、友谊巷等“老”商圈提档升级改造,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持续恢复。围绕万达、南翔云集“新”商圈,大力引进中高端品牌的首店、旗舰店,做优消费体验。持续开展“皖美消费乐享相城”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全面激活餐饮、文化、旅游、体育消费,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支持医疗健康、特医食品、营养补剂等健康消费,促进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积极培育“潮消费”“无接触消费”“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激发网上消费活力。新增注册电商企业100家以上,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单位50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0家。

  持续促进有效投资。完善项目全流程管理机制,强化“七未”项目攻坚,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99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07亿元以上。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府专项债政策方向,精准谋划项目,力争全年争取上级支持资金2亿元以上。加力实施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翌光科技oled、中科达高密度线路板等项目,压茬推进光电科技产业园、中关村皖北产业园、长园新能源产业园等独立供地项目建设。加力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惠黎西路西延、凤霞西路等项目,积极推进渠沟东路、金河路等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房企风险,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对优质房地产企业融资增信支持,满足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房地产投资增长15%、建筑业产值增长25%以上。

  (二)聚力产业强区建设,加快夯实现代化经济基础

  以集聚产业群、壮大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先进制造业提升工程。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深化“提质扩量增效”做强二产,集中力量推进新一轮制造业攻坚行动,认真研究产业提升“路线图”和强链补链“施工图”,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信息技术细分领域专项规划,打造龙头牵引、集群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梯队。开展优质企业引育行动和质量提升行动,实行“一企一策”定制服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鼓励企业开展“零增地”技术改造,滚动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0个以上,盘活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加快培育百亿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新增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2家。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落实现代服务业“锻长补短”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开展辖区空间资源梳理,支持有条件的街道打造“营收过亿”“税收过千万”楼宇。加速链式培育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软件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青网(淮北)数字经济产业园、冷链物流园、快递物流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为“相山制造”配齐全流程“相山服务”。加快欣尔乐电商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南翔云集创建省级特色商业街区。全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

  实施数字赋能提升工程。抢抓工业互联网“风口”,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全面落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化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支持重点企业与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合作,用好“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或新型智能设备10台(套)以上,培育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打造市级5g 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2个。实施设备升级和软件更新等智能化改造,“四化”改造企业超10家,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个以上。

  实施金融服务提升工程。加强政银企对接,发挥“税融通”、“4321”新型政银担等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新增各类贷款6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更好满足企业多元融资需求。落实《淮北市企业上市五年倍增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新增挂牌“新三板”企业2家、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企业2家。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

  (三)聚力创新立区建设,加快厚植现代化战略支撑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相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提高科技创新能级。深化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农大、江南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谋划建设江南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支持淮师大建设生物(医药)食品检测平台,加快安徽科技大市场淮北分市场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申报省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15项以上,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备案科技中小企业7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8件,新增省级“双创平台”1家,创建省“一室一中心”创新平台1个,备案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688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