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思想领航向,奋斗结硕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滁州市委市政府和明光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明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明光建设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和各位企业家、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原则。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推动明光跨越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定力、抢抓机遇、奋发进取,抓产业、上项目,大招商、招大商,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做好改革大文章,打好开放主动仗,下好创新先手棋,破除体制机制瓶颈,深化区域合作,激发经济活力,为明光跨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抚幼、社会保障等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以更加有效的手法、步法、打法抓好落实。这些经验启示深刻、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质效提升不够是最大短板。经济体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企业创新不足,支柱性、龙头型企业少,串珠成链、由链成群是重头课题。二是发展要素优化配置是最大考验。物理空间、能耗空间、排放空间等要素瓶颈制约日益明显,用有限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是重要难题。三是发展成果均衡共享是最大任务。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领域还有短板,农村发展基础较弱,乡村振兴要下大功夫,推动共同富裕是重大命题。四是发展能力全面适配是最大压力。政府系统职能转变、机制优化、干部能力、干事作风尚有差距,担当不足、作为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重点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今后五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上,随着“双碳” “双循环”、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皖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纵深推进,明光区位交通、矿产资源、发展空间、生态环境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我们进入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利好机遇叠加期、追赶跨越关键期和动能转换释放期。我们必须把握大势、顺应形势,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先机、开新局、争一流。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滁州市和明光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双碳”决策部署,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继续做好“六稳” “六保”工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皖北振兴战略机遇,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全力以赴打造“两区三基地”,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城乡美、活力足、百姓富”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新明光。
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生态立市”发展定位,紧扣“进前列、上台阶”主基调,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 “5351”发展目标,主要指标必须每年保持较快增长,实现“三个高于”,即高于全省平均、皖北平均、滁州平均,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新明光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工业为重,推动经济总量实现更大跃升。坚持双招双引“一号工程”不动摇,滚动实施“4321”年度计划,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到位资金500亿元以上。到2026年,全市规上企业达270家,年纳税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主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分别超5家、10家、100家,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以上。那时的明光,经济总量冲进全省30强,“五个百亿”产业集群化发展,“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茏”的“热带雨林”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二)坚持改革为先,推动发展动能得到更大增强。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成通用机场、合新高铁、宁洛高速“四改八”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主导产业在周边区域的竞争力和耦合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完善的“引育用留”人才体系,建成省级凹凸棒检验检测中心,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总数达3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0件。那时的明光,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开放合作持续扩大,创新能效显著提高,区域影响力明显提升。
(三)坚持三农为本,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进步。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全力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以上,建成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50个以上,创成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四个一”特色农业突破60万亩,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8亿元。建成美丽中心村20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300个以上。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百万元强村达15个,50万元以上村超40个,3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那时的明光,农业产业兴旺,农村风景如画,农民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