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医疗资源高地。保税区现有公立三级医疗机构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家,其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作为境外入境人员定点医院全年累计接诊入境人员1616人,全力推进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质子治疗项目落地并启动项目立项、规划建设前期手续,2021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
疫情防控严密有序。严防疫情输入,精准摸排外籍来津人员192人、重点地区来津人员2976人,均严格执行防控措施。推动疫苗接种,累计接种40.68万剂次。突出重点管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抓好常态化精准防控,保持热备灵敏状态。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中心不断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新建图书流通站6家,新购图书报刊资料8万余册,新增读者会员1.1万余人,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类型达32种,外借图书40余万余册次,接待读者94万余人次,数字资源点击量达400余万次。累计吸纳读者会员达6.1万余人。图书馆分馆和图书流通站数量达到28家,总分馆馆藏图书共计59万余册。完成文化中心信息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场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服务水平,与新区、泰达和中新生态城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展示中心充分发挥保税区'窗口'展示效能,全年累计接待招商团组90余个,累计接待中外客商参观1000人次。
丰富区域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围绕建党百年,举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音乐党课、'下基层、干实事'民族交响音乐会;落实'党史学习进万家活动'要求,邀请革命先辈、专家学者举办党史讲座及读书分享会;以保税区建区三十周年发展历程、廉政文化、党史教育、传统现代艺术等为主题举办展览8场;举办第五届文化体育艺术节系列活动;举办文化大讲堂、读者沙龙、云直播、书香战'疫'等线上线下书香保税和全民阅读活动400余场;组织文艺轻骑兵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慰问演出8场;惠民演出及红色影片展播40余场次;与市文联共建青年书法家创作基地,成功举办天津市第十届书法篆刻艺术展、'清廉保税'笔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培训班23个,全年开展培训课程约590余场次。
十、人才、就业与劳动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年累计发放准迁证3474张,累计落户3229人。实施储备人才政策,为200余家企业共计申报3043名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了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外人才创业启动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杰出人才、'项目 团队'、博士来留津资助等10余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共推荐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35人获得高层次人员服务证。积极推动企业育才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工作站4个,创新实践基地1个,新增在站博士49人。区内各类人才1.9万余人,院士、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91名,省市级人才295人,技能人才1.6万人。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共计17.3万人,同比下降1.1%;平均工资13.3万元,同比增长12.2%。从企业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从业人员13.7万人,平均工资12.3万元,其中民营企业7.9万人,平均工资9万元;外资企业3.6万人,平均工资17.1万元。从行业类型看,工业从业人员5.6万人,平均工资12.2万元;建筑业从业人员3.2万人,平均工资13.4万元;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2.1万人,平均工资11.4万元;贸易业从业人员2.2万人,平均工资16.6万元;房地产业从业人员0.6万人,平均工资7.6万元;服务业从业人员3.4万人,平均工资15.4万元;住餐业从业人员0.2万人,平均工资6.1万元。
社会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养老、工伤、失业三个险种参保人数分别为17.87万人、17.94万人、17.85万人。2021年全年养老保险待遇支出12.7亿元,截至12月份辖区内企业离退休人员2.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628人。2021年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总支4186.9万元,支付3485人次,其中工伤医疗费支出894.7万元,定期待遇支出495.6万元,一次性待遇支出2750.7万元。2021年全年受理失业金核定27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