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双轮驱动”。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完善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推动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的衔接协调,大力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形成适应新时代扬州科技创新工作发展需求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

  (三)目标任务

  “十四五”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更高水平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创新驱动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更加明显,区域协同融合创新更加紧密,创新园区载体平台发展内涵进一步提升,创新企业主体梯队进一步壮大培强,宜创宜业“好地方”形象进一步彰显,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保持全省靠前位次,成为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人才集聚与科技产出取得新突破,公民科学素质普遍提升。到2025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1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提升至17%以上。

  产业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5年,累计实施产业前瞻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50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以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健全企业研发机构体系,引导企业研发投入大幅提高,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前景的原创成果,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4000家,布局建设50个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规上工业企业中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达8%以上。

  城市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园区载体加快布局建设、不断提质增效,建成较为完善的高水平科创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区2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入驻企业超万家,当年实现销售额超500亿元;新创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业规模达800亿元。

  扬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目标

  序

  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1 全社会r&d占地区gdp比重 % 2.13 3.2

  2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5.3 70

  3 规上工业企业中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 5 8

  4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18.6 30

  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 家 1600 3000

  6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48 50

  7 科技服务业规模 亿元 395 800

  8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亿元 120 200

  三、统筹谋划扬州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围绕建设产业科创名城的总目标,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三个目标层次,实施“533”产业科创计划,打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坚战,全面提升技术自主可控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航空产业

  依托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工程中心“两院一中心”等相关科创平台,围绕航空关键技术领域,以协同创新和共性技术研发为突破点,重点开展航空高新技术、机载系统共性技术、飞机总装制造、无人机研发制造、机载系统研发制造、航空制造装备、航空零部件、航空材料等现代航空技术的研究、转化及应用。力争“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核引领、两基地协同、多点联动”的“1 2 n”产业发展布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和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工程中心集聚科研人员分别达 500 人和 300 人,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在校航空专业研究生总数按办学计划达千人,组织实施产业前瞻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全市航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航空产业成为在全省叫得响的新兴产业。

  专栏1:航空产业

  1.平台载体:打造“3 m n”航空协同创新体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工程中心、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 若干高校、科研院所 若干科创企业);建设集科技咨询、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和成果转化服务于一体的航空科技企业孵化器。

  2.航空装备制造:在场景化试飞适航、新型气动布局、高超声速设计等航空高新技术领域,推动研发能力向新型无人机、通用飞机等整机型号延伸;加快推进现有小型通用飞机研发生产项目,拓展通用航空制造能力;开展航空新材料、核心零部件装备制造的研发设计。

  3.机载系统:聚焦航空机载系统的智能算法、显示、集成电路、可靠性安全性等前沿领域共性技术,打造机载系统研制创新高地;搭建民用航空机载研发云平台,服务研发设计;开展飞行控制系统、液压系统、燃油系统、通信系统、导航系统等机载核心设备的研发。

  4.泛航空领域基础技术: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等基础制造产业向航空领域延伸,打破技术壁垒,突破技术瓶颈,推进其他先进制造业与航空产业深度融合。

  5.无人机技术:重点发展军民两用无人机研制,突破新型无人机的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拓展无人机产业链条,招引无人机通讯、控制等领域研发平台落地;开展物流无人机的研制,依托顺丰、阿里、京东等企业,建立运营试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