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坚持把人才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要资源,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育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勇闯创新“无人区”,优化人才配置,推进产创才融合。

  1.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大力实施“迎客松”英才计划,深入开展人才“六个一”工程,积极猎聘急需人才,善于开展柔性引才,拓展引才引智渠道,加大引才引智机构激励;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黄创新创业,加快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支持企业自主引进和认定人才,构筑黄山发展最强大脑。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综合运用公开竟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遴选科研项目团队。

  2.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需求清单 人才”定制模式,常态开展大学生来黄实习、博士挂职实践等工作,全面实施创业黄山建设,推动创意项目、创新构思、创业计划与政策要素有效对接,积极成就新乡贤、新农人、新徽商创业梦想,催生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物。大力实施“徽商回归”工程,持续组织开展“旅外人才家乡行”活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落户黄山,支持徽籍专家学者回乡任职兼职。组织各类优秀人才赴先发地区重点高校院所和企业研修学习,扩展培训领域、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标准。

  3.壮大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徽州师范、旅游管理学校及炎培职业学校等高校院所的作用,加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集成电路、软件等课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教学实践,培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大力培养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乡村旅游讲解员等乡土文化人才。倡导“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培养新时代徽州工匠,打响“徽匠”品牌。

  专栏4: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工程

  围绕九大新兴产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培养一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具备引领重点技术领域发展方向、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带领和培养科技团队能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实施“柔性引才”政策,与上海、杭州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合作。鼓励通过债权、股权激励形式,引进1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我市转化优秀科技成果。

  (五)实现高能级开放协同创新

  贯彻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坚持全方位开放,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全面融杭接沪,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在创新战略研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深入合作,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1.承接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在茶产业、新安医学、生态环保等特色领域深入推动与长三角城市合作,积极对接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科创平台,参与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推进杭黄世界级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在旅游经济、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方面加强科技合作交流。深化与上海杨浦区、奉贤区合作,推进上海湾谷斐迪园“反向飞地建设”。对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参与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技术等领域,通过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方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进一批先进科技成果。推动与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服务共建共享、人才政策叠加互认。

  2.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双百双行”产学研合作系列活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关键技术,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科技园区、创新基地等平台,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者创新联合体,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黄山学院升格为黄山大学,发挥科研人才和仪器设备优势,支持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依托行知学校创建非遗学院,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校开办分支机构。推动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和黄山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国际合作。

  3.提升科技合作交流水平。积极参与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围绕新材料、资源环境、生态农业等领域,布局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畅通多元化国际人才交流渠道,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成果。支持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技术研发、项目开发、研发平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鼓励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联合设立国际化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全球布局,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风投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在黄山设立分支机构。主动对接京津冀和大湾区,拓展项目合作。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谋划建设“自贸山”联动创新区,让黄山成为长三角南翼新枢纽、皖港澳国际会客厅。

  专栏5: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行动

  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参与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合力推进上海湾谷科技园“反向飞地”建设;支持茶叶骨干企业参与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或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长三角区域重点医学院校合作建设新安医学、祁门蛇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入推进“双百双行”产学研合作系列活动,鼓励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关键技术,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六)推进高效率成果转移转化

  多领域、深层次开展融杭接沪战略,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资源对口对接、产业要素协同融合,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在黄山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跑好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全环节的“接力赛”。

  1.推进适应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谋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支持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与应用研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应用。探索设立“两山”银行,打造区域性绿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开展绿色制造、绿色旅游绿色食品加工、特色种养殖、林下经济、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示范园区。培育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搭建科技云服务平台,统筹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开展集成化科技服务。建立完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实施科技军民融合项目。

  2.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探索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转化、产业化新机制。充分利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类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深入推进与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实施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载体建设,结合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专业化、起点高、辐射强的公共技术应用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充分利用安徽科技大市场,在黄山市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加入以安徽创新馆为龙头的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全省统一的千亿级科技大市场,组织企业开展成果路演等各类创新活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23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