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区委确定的“项目建设年”。我们要明辨时与势的大局,统筹稳与进的平衡,加大转与调的力度,把握立与破的节奏,搞好近与远的衔接,力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坚持“当标杆、作表率,打造首善之区”目标要求,坚持“11645”发展思路,坚持“全覆盖激励考核、清单式抓落实”机制,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重点抓好“10个聚力、10项攻坚、10件为民所办实事、10件为企业所办实事”,努力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风险有效管控、社会大局稳定,更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外贸进出口增长10%左右,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2%以上,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市定任务,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上述目标,坚持“跳起来摘桃子”,体现“一个高于、六个领先”。实际工作中,争取好中求快、更好更快。
实现上述目标,要牢牢把握好7个原则:一是始终坚持高站位引领。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大事”,主动融入黄河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济泰同城化,争取承接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省属企业产业转移。二是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两新一重”、特色产业、生态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总部经济,突出投资强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税收额度、环保程度“五要素”,构建高端完备的产业链、绿色低碳的供应链、增值增效的价值链。三是始终坚持高品质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在每一项民生工程里,融入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里,体现在“民生七有”的真实图景里,让发展更有成色,民生更有温度。四是始终坚持高境界创新。坚持以改革激活力、以创新增动力、以开放聚合力,解决矛盾问题,破解要素制约,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五是始终坚持高层次融合。坚持市区“一盘棋”、校城“一张卷”、地企“一幅画”,与市直部门、驻泰高校、央企民企、省市国企、驻泰单位“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建共享。六是始终坚持高质效落实。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工作部署即落实,目标确定即推动,工作完成即反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用苦干实干,赢得事业的发展、群众的幸福。七是始终坚持高水平争先。把“位次前移、争创一流”作为思想本能、情绪本能、行动本能,创建更多率先、领先、争先的引领示范,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赛场跑出泰山加速度。
三、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
2023年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纲举目张、抓主抓重,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深入推进“10个聚力”。
(一)聚力抓好黄河战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认真落实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任务,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挥东方碳研院作用,开展双碳领域技术研发,发展碳汇交易。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持续加强水资源双控,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发展。加快推进汽车冷却模块高效节能产业化、煤改清洁能源产品研发等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
推动生态污染防治。精细防治大气污染,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风险。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建设7处城乡生活污水收集治理设施,完成84个村社区生活污水治理。明堂河省控断面力争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梳洗河、芝田河等市控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构建环境治理体系。坚持综合施策、立体整治,探索产业园区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深挖减排潜力,推动企业提标改造,有效带动污染物减排,为新改扩建项目储备新增总量指标。高水平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
(二)聚力抓好新型工业化。打造都市工业主阵地,当好工业产业“路由器”,深入实施产业提升、企业培育、创新引领、效能提升“四大工程”,促进新型工业扩能增效。
优势产业抓提升。实施“百项技改”推动“百企转型”,巩固提升纺织服装、现代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能级,发挥国创中心、泰山啤酒、泰和电力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纺织服装、原浆啤酒、输变电设备全国知名产区。支持企业对外合作、“揭榜挂帅”、引进创新成果,攻克一批“卡脖子”产品和技术。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年内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00个,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新兴产业育动能。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持续壮大“十强”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新能源、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约化发展。依托智慧化高端轻工装备制造、泰山电建电力装备产业园、高档毛呢面料研发设计技术中心,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东诺新材料、北控智能光伏项目,打造新兴产业增长新引擎;依托泰山0ffice、瞳见科技,研发一批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打造“泰山”品牌。